安徽教育网:发挥桥梁作用 服务办学定位
发布时间: 2012-11-05 浏览次数: 350

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系列报道之十二

   

    (作者:安徽省教育厅政法处)合肥学院自1985年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以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韩国、日本、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等国 40 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双方在高层互访、学生培养、教师进修、科学研究、课程共建、学生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学院先后有近200名教师赴德、韩、美等国学习进修,输送2000余名学生赴国外高校学习。合肥学院是安徽省 18 所可接纳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现有 46名留学生在学院学习。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维护与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关系。
    加强与合作院校交流,拓宽合作渠道,维护友好学校的关系是外事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落实“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学院领导先后出访了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高校,对国外高校近些年的改革和办学特点又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国外大学与我们深化合作的愿望。这对合肥学院更好的开展国际合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很有帮助。
    2000年以来,先后有127个来自德国政府、社会团体、友好学校及企业的代表团访问学院。其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前总统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前下萨克森州州长)先后于2005年和2008年两次访问合肥学院,并与学院师生进行了交流。此外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博士与驻上海两任总领事海盾博士,芮悟峰博士、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博世西门子公司、大陆轮胎等政要与企业等也先后访问合肥学院。
    1999年以来,先后有53个来自韩国政府、友好学校及企业的代表团访问学院。其中2006年5月26日,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先生到学院参观访问,大使先生对合肥学院十分重视与韩国的合作感到非常高兴,对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访问期间,金大使与学院领导就今后中韩交流进行了友好的会谈,随后为学院师生作了“携手共创中韩关系美好未来”的精彩演讲,并和学院领导在学院南艳湖校园共同栽植了一棵象征万古常青的友谊树,此次访问掀开了学院对韩合作新的一页。此外韩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安总基、文化领事兼文化院长河贤凤先后访问合肥学院。
    此外还有来自美国、日本、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智利、爱尔兰、新西兰、印度及香港、台湾等国和地区的政府、高校及企业代表团访问学院。
    做好学生、教师交流与工作,以此为载体推进对外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学院积极开展与各国高校尤其是与德国、韩国高校间的师生交流与合作。
    学院先后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霍尔茨明登/哥廷根应用科学大学、雅德大学、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等签署协议,开展了“2+3”机械制造专业、经济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德语专业等互认学分联合培养,与奥斯那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合作、与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开展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自2003以来,学院共向德国派遣留学生500余名,其中大部分学生已完成学业,在德国及国内的德资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工作,成为中德交流的使者。学院先后有200多名老师赴德国进修或接受培训,其中有大部分教师在德国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这批教师已经成为学院教学与管理的中坚力量。先后有超过70名德国教师在学院任教,有超过200名专家教授在学院开展讲座或进行学术研究,超过400名德国学生在合肥学院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参加研讨会、参加夏令营以及学习汉语。其中有七位德国专家因其为安徽省对德交流合作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安徽省政府颁发的黄山友谊奖,其中莱勒斯教授还于2011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从2001年开始,在中德双方校领导与系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德国“DAAD”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学院与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开展了长期的workshop合作项目。合作项目以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为承办单位,以“学习、交流、包容、共勉”为主导宗旨,以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设计与传媒系每年定期派师生来合肥学院,与艺术系师生共同商榷每届workshop设计主题,并在为期两周的时间内围绕设计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参观调研、设计实践等一系列形式。截至今年,中德workshop合作项目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13届,中德双方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也有力促进了中德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建筑工程系与希尔德斯海姆/霍尔兹明登/哥廷根应用科学大学土木工程系合作开展德国学生海外课程学习计划。此外自2007年以来,每年均有来自德国友好学校的学生来学院进行夏令营活动。
    2006年学院与韩瑞大学签署协议开展 “2+2”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互认学分联合培养,与汉拿大学合作联合培养 “1.5+1.5”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2007年与顺天乡大学签署协议联合培养“2+2”朝鲜语专业。自2001以来,学院共向韩国派遣留学生600余名,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已经完成学业,他们中的大多数目前就职于韩国政府驻华机构、韩资企业、高校等工作单位,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担任着中韩交流的使者。学院先后派出十多名老师赴韩国教授汉语,已有3位教师在韩国友好学校获得硕士学位,2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有2位老师在韩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每年均有教师前往韩国友好学校进行学术交流。
    学院每年接受50名左右留学生来华短期及长期学习,其中2008年23名韩国学生来学院接受学历教育,这是学院首次接收学历教育留学生,它标志着学院留学生教育又迈上了新的台阶。目前共有46名韩国留学生在学院学习。学院在留学生管理中规范管理、建章立制、以人为本,确保了韩国学生在学院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每年学生HSK四级通过率均保持在50%以上。2010年元月,18位韩国留学生在学院圆满完成本科学业,其中7位同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8位同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学院艺术系设计系还与韩巴大学工业设计系联合举办了五届中韩毕业生毕业设计作品展,韩国韩巴大学学生艺术团与学院中文系大学生联合于2008年11月举办了中韩大学生文化公演,汉拿大学的师生Study-tour访问团于2009年12月访问了学院。学院常年有10名左右来自韩国教师在学院教授韩语,其中赵诚惠老师因在学院工作成绩突出,为中韩友谊做出突出贡献而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赵诚惠教师与朴南圭老师获安徽省政府颁发的黄山友谊奖。赵承惠老师还作为奥运会的火炬手,代表合肥学院参加合肥段的奥运接力活动,与此同时她还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赞扬合肥学院的办学成果和成功经验。
    此外,学院还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等友好学校开展了派遣交换生、教师交流等系列交流合作。
    积极借鉴德国先进办学理念,引进优质办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理念,按照教育规律,积极推进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首先,合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借鉴德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科室比例进行了科学调整,工科学生的实践课程比率达到了30%,文科学生的实践课程比率达到了20%,这两项指标均高于教育部高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中规定比率5个百分点。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合肥学院对课程进行了应用型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第一,实现两个转变。由“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转变,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第二,开设专业导论课。每个专业第一学期开设一门20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由专业教授、业内知名人士担任讲授任务,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第三,增设一个认知实习学期。合肥学院把Fachhochschule(应用科技大学)的认知实践学期引进来,实行九学期制改革,即在大学二年级设置了一个三个月的小学期——认知性实践学期。学生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以后,他们会对今后的专业课学习会有更多的思考,有利于他们规划未来发展,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方向和课程模块。第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重新组织教学结构,实施模块化教学,把传统的“知识输入导向”改变为“知识输出导向”,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
    其次,以学习能力提高为主线,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增加自主学习课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实行 “N+2”考试制度改革和强调毕业论文(设计)的应用性要求。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成绩、轻能力、轻知识运用的现象,从2006年开始,学院改变过去在课程结束时“一考定成绩”的做法,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实施“N+2”考试制度。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环,也是检验和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一环。为此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针对性,合肥学院根据实习基地提供的实际课题,要求真刀真枪,真题真做,自2007年以来,学院本科生的论文题目60%以上来源于企业和用人单位。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建设公共平台、实行“少台套大循环”、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和网上预约做实验等措施,保障学生实践时间,同时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资源,减少了实验室浪费和投资。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结合。合肥学院地处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了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条件的需要,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不足,我们本着“双赢”的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产学研合作的学生实习基地。此外,合肥学院还在企业、事业单位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需要,例如,合肥学院中文系学生对合肥市“两会”的服务工作,旅游系和外语系与安徽省国际会展中心得合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对肥东县各行政机关网络技术保障服务等。     第五,进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了达到实验课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更高目标,合肥学院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为重点,有专门实验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地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拓展训练。同时,学院结合全国性的科技竞赛活动,成立了各种实验项目和实验兴趣小组,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近年来,合肥学院学生在各种全国性竞赛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2006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2008年获得全国机械设计一等奖,这是安徽省在历史上的最好成绩。2009年获得NEC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国家一等奖和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决赛本科组一等奖。
    最后,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合肥学院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学院为所有的实验室配备了具有硕士学位的专职实验教师。同时为了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学院把高学位高职称的教师派到企业去锻炼半年到一年。例如合肥学院和合肥热力公司合作,教师可在那儿通过学习工作半年到一年,教师要在那里获得岗位资格证。同时合肥学院还逐步给每个专业聘请3到4名高级工程师担任专业教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并且开设和主讲一门15-20课时左右的小课程。
    此外,学院还做好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利用工作,提升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学院与德国合作的国际合作办学专业“物流管理”及“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相继得到教育部批准,这成为学院乃至安徽省目前唯一的两个国际合作办学专业。
    2010是合肥学院建校30周年,也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签署共建合肥联合大学(现为合肥学院)、实施教育合作25周年。为了深化安徽省与下萨克森州的教育合作交流,合肥学院与下萨克森州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联合创办了“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10月11日上午,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揭牌仪式在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图书馆二楼隆重举行。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先生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科学文化部部长约翰娜•婉卡博士共同为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揭牌,并同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首批学生合影留念。省市领导、德国下萨克森州代表团全体成员、合肥学院全体德籍教师、在皖德资企业代表和合肥学院领导、教师代表、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全体新生来到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是中德合作形式上的一个“创新产物”。目前,该学院设有“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两个专业,首批学生已顺利入学。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将一批德国资深教授引进到学院开展长期教授专业课,并安排青年教师跟班听课,近距离用心感受、学习德国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手段特别是模块化教学手段,实现了中德学者间的“传帮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引智工作,努力为学院办学定位及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为服从与服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学院从2006年起,先后开展了中外合作教育交流项目。并积极探索新的合作交流模式。不管何种模式,在项目筹备过程中,各外籍专家结合长期国际合作所积累的经验及对教学改革的思考,努力实践、积极探索,为这一合作项目成功申报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学院已经有十二个专业与国外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项目,国际合作办学正在向纵深发展。
    为了积极探索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了解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社会支撑体系、教学方法等,为安徽省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服务。安徽省教育厅利用学院对德合作的优势,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于2007年邀请了合肥学院友好学校—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法尔克.霍恩教授来合肥学院工作,并向他颁发聘书,以副院长的身份在该院工作三个月,这是合肥学院乃至安徽省各高校的教育史上的首位“洋院长”。
    霍恩教授在任职期间,在学院进行了广泛的、细致的调研工作,参加了学院的院长工作例会,及时总结和通报了调研成果。在深入各专业教学系部、行政部门进行座谈同时,还在安徽省教育厅的安排和帮助下,走访了安徽省多所高校,进行调研、举办讲座等。霍恩教授针对安徽省高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有力推动了安徽省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进程,促进了我省教育教学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了我省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与此同时,为更好地为学院办学定位服务,合肥学院利用自身国际合作优势,先后成功主办或举办了四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及“环境知识与技术转化国际会议”、“面向21世纪新农村建设中韩学术研讨会”、 “2007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亚太国际论坛”、国际节能技术建筑平台会议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新形势下,合肥学院积极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依托外国专家,以国际学术研究机构为平台,将引进外国专家与重点项目、重点课题密切结合、与中外共建学术机构、研究机构密切配合,系统、配套地引进智力,形成引智的良性循环与良性发展的机制,实现了引进智力的最大资本化,从而更好地服从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首先表现在平台建设方面。由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政府、合肥学院共同成立的“中国安徽—德国中心”近年来不断集中、整合优质的引智资源,努力引进德国高端智力,加强与德国政府、高校和企业间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交流,为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的友好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中心抓住合肥打造成高科技产业基地和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就必须加强与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合作的契机,不仅发挥其在教育文化方面的交流作用,还兼顾经贸、科技等方面,努力把打造自身成安徽省和合肥市与德国多方面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桥梁。中心围绕安徽省和合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对德及对欧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大力开展培训、翻译服务和招商引资工作。中心已与“德国汉诺威中国中心”结为姐妹单位,遥相呼应,共享资源。目前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结合安徽省职业教育规划,积极开展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意在将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教体系引入安徽,并提供地方翻译、管理及协调服务,内容涉及汽车修理、IT、数控机床、经贸等专业领域,合作学校分布在安徽省内不同地市。目前中心正在积极协调大陆轮胎集团及省内化工职业院校旨在建立一个全新的、更接近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橡胶加工专业。因为上述职教引智成绩,中心应邀参加了2009年教育部“中德职教合作30周年庆典”,分享成就。与此同时,2009年12月17日,“中国合肥—韩国中心”在合肥学院成立。该中心也是一个开放型民间组织,以合肥学院为主体,吸收与韩国有合作关系的省内高校和企业、在安徽投资的韩国企业、韩国友好大学、其他与韩国有交流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加入。中心成立后将成为安徽省与韩国开展教育、旅游、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不断提升安徽省对韩合作的水平与层次。
    其次,发挥外籍专家的能力和工作热情,为地方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2009年来自合肥学院的三位德籍客座教授吕文、赖默和奚伟德凭借他们常年以来为学院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更为重要的是为安徽省和合肥市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分别荣获了“2009年黄山友谊奖”。 2011年,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霍恩教授获得安徽省政府颁发的黄山友谊奖及2011年“安徽省年度经济人物”;德国罗斯托克大学的莱勒斯教授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国家友谊奖,于9月30日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接见。截止目前,学院共有八位外国专家获得“黄山友谊奖”, 两位外国专家获得了“国家友谊奖”。
    来自罗斯托克大学的米歇尔•莱勒斯教授一如既往协助合肥学院进行学生、学术交流及地方经济服务工作。作为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的德方负责人,莱勒斯教授在2009年数次访华期间都分别前往了合肥热电集团了解共同承担的“合肥市污泥掺烧工艺优化”国际合作项目运转情况,与垃圾焚烧厂设计单位和合肥热电集团一起就合肥市垃圾的焚烧处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作了深入探讨,积极地为合肥市污泥处理、垃圾管理等环境问题解决找出路,为合肥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引入了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受到了企业高度认可与欢迎。依托此项目学院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及相关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了15人次的赴德国进修机会,在德国大学实验室和相关的废弃物处理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科学研究;与此同时,10名罗斯托克大学的教师来学院开展了教学和科研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依托于学院对吕文教授、莱勒斯教授及来自美国的成家杨教授等国外优秀专家的引智工作,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于2009年积极申报成为“安徽省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和引智示范单位”。
    合肥学院韩国专家,“2001年黄山友谊”、“2002年国家友谊奖”获得者赵诚惠教授、“2004、2005年黄山友谊奖”获得者朴南奎教授多年来积极奔走在中韩两国之间,通过他们的努力,合肥市与韩国瑞山市结为友好城市,韩商在合肥投资兴建“韩国城”,另有16亿美元的投资意向书页也已签订。通过合肥学院德国外籍专家的牵线搭桥,合肥市还先后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罗斯托克市结为友好城市。德国世界500强公司也将更多的目光转向合肥,为合肥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城市的国际竞争力。这一切说明学院的引智工作已实现了从引智到引资的功能跨越,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