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感悟:寻访红色印记,感悟脱贫攻坚
一直很想去一趟金寨,很想看看这个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的革命老区,那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虽然过去一度带着落后与贫穷的标签,那里春夏群山碧翠,白墙灰瓦点缀,藕池白莲般无暇。即便那里秋日赤霞般闪耀,冬日银装素裹,寂静如世外之境,只有偶尔的飞瀑迸发出鼓点一般的声音,诉说着那里的神圣,偶尔的淡灰色炊烟与渺远的鸡啼告诉过路的人们那里有着几处最淳朴的人家。在那里许久之前,人民的生活确实是落后的。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与孩子眼里留着殷切驻留在大山之中。终于,我拥有了一次机会,我参加了合肥学院先进制造工程学院“寻迹知过去,奋斗向未来”暑假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并于2022年7月9日,跟随调研团队沿着总书记的脚步来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 ,亲见贫困村村容村貌的崭新变化,聆听村民们与驻村扶贫干部间的感人故事。
图为金寨县沿途的蓝天青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鑫 摄
出发之前,我特意了解过:金寨是全国红军第一县、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革命战争年代,先后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组建了12支主力红军队伍,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安徽省抗战指挥中心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线指挥部。金寨全县有十万先烈为新中国诞生献出了生命,而当时的金寨一共才23万余人,金寨红军广场的五十九级台阶,代表着金寨县一位开国上将八位开国中将,五十位开国少将,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因此,“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总书记心底最深的牵挂。
图为调研成员与当地的参观一起团队登上红军广场 中国青年网 陈鑫 摄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这里是全国名特优板栗之乡,来时虽是夏季,见不到满山金黄的板栗树,却见到了大片深绿的茶田,他们沿坡而生,紧紧环绕,绿花围裙一般系在大山的腰间。靠近山底部一些有着清澈的流水,或湍急或舒缓,自上游而下,段段飞瀑书写着山势的崎岖。沿着山路开着车,向阳一面芦苇依水而生,风中摇弋,背阴一面,翠竹拔地而起,岩石中扎根,风稍狠些,苇丛与竹林,便被抚起层层激浪,黄色与绿色的波浪起伏跌宕,远观如临无际的麦田。
只是在路上走着,完全感受不到这里过去的落后、贫穷。墨色的柏油路依山而建,蜿蜒的伸向前方的大湾乡,这里的人家房子大都建在柏油路边,依山坡而立,开一片平地,建一栋砖瓦房子,地势比路高出一截,缓缓的由一小段青石或红砖阶梯联系起来,尽显空间层次的美。柏油路下面的河床,当地建立起了一处漂流游乐设施,正值炎炎盛夏,水却清冽的很,顺着水流,漂流一两个小时,同样乐趣无穷。优美的景色,与淳朴的民风,再加上临近5a景区天堂寨,使得大湾村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处有名的旅游地。可能是太沉醉于沿途的风景,活动结束后我竟然在手机上找不到一张照片,这可能也是这次实践最遗憾的事情了。
本次调研的最终地,我来到了总书记曾经到访过的一位村民家里,刚走上那几阶石梯,两块方正的小屋映入眼帘,走上石梯正前方久远的土坯房,门上上了锁,显然是久不用了。房门的左侧木窗旁,一张总书记在这里和村民们探讨的照片就挂在那里,照片的正前方,就是,那一排,总书记和老乡们做过的黑色小椅,小椅绕桌而排,小方桌上还留着一碗花生,此时向左走去,回头再望向那桌椅房子,原来是那张照片上场景的复刻。新建的砖瓦房,在土屋的左边,大门正对坡下的柏油路,但只走在路上,却也看不见坡上的景色,依坡而生的花草藤蔓层层叠叠,屏风一般,为居住的人们保留一丝私密安逸,也为路过的人,增添了一份神秘与乐趣。
图为调研成员在村民陈泽申家的小院,参观总书记到访金寨的照片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鑫 摄
砖瓦房里,一位老人正忙忙碌碌,这位老人名叫陈泽申,我与陈爷爷聊了许久,提及脱贫与脱贫后新生活,陈爷爷话匣子便打开了,从之前的年收入3000左右元,到现在光是茶厂的工作,一年的收入都有将近三万元。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当地引进专业的制茶集团,换掉了过去的无名气的大陆茶,换上了十大名茶之一的六安瓜片,当地通过制茶,老宅改建民宿,景区游玩,出售特产等等方式,现在的大湾村早已经走上了小康之路,陈爷爷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大湾村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过去曾是金寨县7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20%。近年来,大湾村依托茶叶资源优势,挖掘红色旅游资源,茶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如今的大湾村旧貌换新颜,变成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明星村,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安徽样本”。“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老区人民,我们有今天的美好生活,都要感谢党和国家”这不仅是陈泽申心底的话,我想也是全老区人民心底的话。(通讯员 陈鑫)
图为调研成员正在采访大湾村村民陈泽申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鑫 摄
一审编辑 赵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