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顺利通过赴德学习选拔考试的消息后,合肥学院2019级学生吴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三周前,她还在为求解工程力学中力的大小和角度而冥思苦想,也害怕自己在口试汇报环节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阐述不够深入。而日常扎实的训练表明她的担心是多余的。再过三个月,吴晗和另外4名同学即将远赴德国西北部埃姆斯河畔的港口城市埃姆登,开启为期一年的学习之旅。
这些大学生均来自国内第一个双元制高等教育实验班——合肥学院与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德国大陆集团合作开设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产技术方向)专业,简称“大陆班”。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影响之下,该班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逆势上扬,均达到了100%。
沿着大陆班的探索路径,近年来,合肥学院立足合肥市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定位,依托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紧扣“专业、就业、产业”三业统一,打通了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重构课程体系增添新模块
现代工业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大陆班的教育教学思想就是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把技术和工作标准与现代化、国际化的职业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模块。
只有把模块化教学“含金量”提升,才能让学生的所学与就业、产业无缝对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应用技术彻底改变了现代企业的面貌,高等教育主动响应势在必行。合肥学院借鉴德国模块化教学理念,根据行业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所需匹配对应的知识体系的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并增加新技术模块,融入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前沿内容,基础性与先进性并重。在实施过程中构成课程开发-审查-评估-实施-评估-整改-持续改进的有效闭环,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始终引领课程设计。
为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学校综合分析现代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能力构成,实行跨专业课程选修,突破原有的专业框架,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共同对现有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加入了诸如“生产组织”“价值流设计开发”“ERP/PPS系统导论”等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知识,构建多学科交融和柔性化的新工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增多、难度加深,每个学期都是新的挑战。但因为是小班教学,老师能密切关注到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状态。在老师的开导下,困难总能迎刃而解。”吴晗说。她从未动摇加入大陆班的选择。
为了使学生更好了解德国企业文化,大陆班在开设德语语言课程的同时,专业课程实施中德双语教学,由中德双方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授课。全真的模拟语言环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德语水平,也让学生实现了分析、沟通、表达、协调管理以及跨文化交流等多方面能力的全新突破。
切换多场景教学模式
前四个学期主要学习地点为学校,将生产实践中的真实案例有机融入到教学中,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第五、第六学期的学习地点切换到企业,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第七学期学生回到学校,结合企业实践接受专业课教学,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最后一学期,学生以真题真做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学习场景的不断切换,正是合肥学院统搭建的多平台校企教学场景。
大陆班组建之初,合肥学院就与德国大陆集团、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三方协同组建成立了“专业及协调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德方高校教授、中方高校项目负责人及企业项目负责人、工程师共同组成。从那时起,三方组成了一个共同体,学校和企业不分家。通过企业与学校学习环境的多次切换,理论与实践的反复交融,提升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间协同育人、合作教育新模式。在多次灵活切换场景中,学生提前缩短了与企业的磨合期,进一步明确了职业生涯规划。
校企合作是否会脱节,关键还在于“螺丝”拧得紧不紧,即双导师分工配合是否密切。大陆班实现了人才培养校企双元的全过程协同实施,“双能型”教师占比达到100%。企业导师或技术人员为学生传授常用实践课程,例如电气与驱动技术、数控车床铣床等,并针对相关理论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提出教学改进建议。教师在企业中保持对实践项目的跟进,其中涉及到的理论部分及时与学生提出并深化,强化实践教学的深度。实践项目的选择由校、企双导师共同协商,对难度和广度进行阶段分解,保证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项目有效衔接和延伸,最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均在企业内进行,理论与现实进一步互证。
探索多维度示范引领
随着合肥学院与德国欧绿保集团合作的首个双元制硕士层次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项目落地,大陆班的示范效应已逐步彰显。从点到面、从一到多,大陆班的试点成功在合肥学院内实现了与德国企业合作、与国内企业合作及在更高学历层次合作的多维度示范引领。
今年4月,由合肥学院、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一局集团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和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安徽工程有限公司四家单位共建的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揭牌,双元制培养顺利开班。合肥市轨道交通起步晚,但里程逐渐增加,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轨道交通产业规划、人才培养支持、科研创新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据该市轨道集团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蓉蓉介绍,双元制培养模式中的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聚焦于一线轮岗、专业处室见习、毕业论文双导师以及一对一的职业辅导。“合肥学院将按照‘平等互利、真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此次产业学院揭牌成立为契机,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创新发展,在双元制试点、定向班培养、校外实践、教师培养、项目合作等方面着力,齐心协力探索产学融合新模式,共同构建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高地,把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打造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合肥学院院长吴春梅说道。
大众汽车集团是世界汽车工业领军者,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是中外合资新能源汽车首个项目,是我省先进制造业的“一号工程”。2017年,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集团总部,省委书记李锦斌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主席穆伦等企业高层举行了正式会谈,就推动项目落地和进一步开展合作研发、品牌开发、人才培养等多项合作达成一致意见,并要求合肥学院积极参与到大众汽车与江淮汽车合资生产电动汽车的人才培养中来。四年后的今天,合肥学院大众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正在紧密磋商。
德国下萨克森州与我省缔结友好省州关系已逾37年,中德友谊历久弥新,正如合肥学院校园里的中德友谊林郁郁青青。三十余载对外合作交流,推动合肥学院开放办学进入新时代。目前,中德双方正围绕三“大”领域——大众、大陆和大学,推进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其中的大学就是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所在地合肥学院。合肥学院“专业、就业、产业”的统一发展,正为合肥市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着长期稳定的智力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