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beat365官网双元制高等教育

发布者:先进制造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0-12-07浏览次数:440



引言:12月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了beat365官网国际双元制高等教育。

2016年,学校基于中德合作良好基础,借鉴双元制高等教育先进理念,联合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和德国大陆马牌轮胎有限公司共同设置“双元制大陆班”。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中,校企深化合作,企业全流程参与应用型本科人才高质量培养,通过院系融合交叉改革,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精神。双元制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全面对接国际化,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培养出国际化卓越工程师。

“从引入双元制教育到双元制教育开始细分深化,从高校主动转型到企业真正成为培养主体,站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前沿的合肥学院,与探索国际双元制高等教育的逻辑一脉相承。”校党委书记王其东说,“这种探索是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当前,国际双元制高等教育正逢其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主力队员。”



二次转型再出发,合肥学院探索国际双元制高等教育——培养善创新的卓越工程师

本报记者 方梦宇 禹跃昆 张圣华 俞路石

国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呼唤“大国工匠”,这种工匠不单单是来自“谋划”航天、深潜、大飞机、航母、通信等大国重器的工程师,也同样包括“精雕”轮胎、马桶、拉锁等零部件的设计师。

从双元制职业教育到双元制高等教育,合肥学院在成功转型应用型大学近10年后,又有了最新的“发现”,经历着二次转型。这一次,他们的“发现”正是隐藏在如轮胎、马桶等零部件中的“人才密码”“国家对话”。

缘起:一个实验班的成功试水

今年6月,在疫情后的艰难就业季,合肥学院2016级首届大陆班毕业生徐超拿到了全球500强、轮胎知名企业德国大陆集团合肥工厂的录用通知书,进入静音自修补车间这一工厂核心制造部门,从事轮胎工艺和质量检测工作。7月,大陆班21名学生全部顺利毕业,就业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本科毕业即进入全球500强公司,实现了高质量就业,究竟为何?合肥学院的解答是:引入德国王牌制造企业,全流程参与应用型本科人才高质量培养。

2016年,合肥学院基于中德合作良好基础,借鉴双元制高等教育先进理念,联合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和德国大陆马牌轮胎有限公司共同设置“双元制大陆班”。首届“大陆班”学生面向全校双向遴选,主要以2016年入学的机械、电子等专业为主的学生。

“国际视野”“高素质”“应用型”,是大陆班最核心的3个词。大一、大二期间,大陆班学生在校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基础课程和德语课程。大三、大四阶段,一部分通过德语考试和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考核的学生,将前往该校学习一年,并在寒暑假期间前往德国汉诺威大陆集团总部实训中心实践培训。其余学生则分成不同小组同步进入大陆集团合肥工厂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实训,每半年轮岗一次。

“注重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放到哪个岗位上,他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工作核心技能。”采访过程中,合肥学院先进制造与工程学院院长吕刚尤为强调这句话。这种能力的塑造必须依靠情景化教学场景和真实企业环境才可以实现,需要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二者缺一不可或者“一头热”都不行。

为了达成“双元培养”,合肥学院敞开大门办学,力邀大陆集团深度参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创新改革进程,实现了学校企业双主体培养目标协同确定、培养方案协同设计、培养过程协同实施、考核方式协同评定“四个协同”。

大陆班组建之初,合肥学院与德国大陆集团、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三方协同组建成立了“专业及协调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德方高校教授、中方高校项目负责人及企业项目负责人、工程师共同组成。从那时起,三方组成了一个育人“共同体”,为了达到校企无缝衔接,教学楼里建设了仿真车间,大陆集团合肥工厂在车间里建设了工厂教室,实践与理论在一线最前沿相互验证;在毕业设计环节,大陆集团合肥工厂针对企业日常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或公司未来发展规划提供毕业设计题目,并采用企业、学校“双导师”制协同规范和评定学生毕业设计……

目前,赴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交换学习的大陆班学生所学课程会得到合肥学院的承认,并转化为国内相应课程学分。通过的考试成绩会得到保留,学生毕业后若想继续赴德深造,这部分成绩将直接转化为学分,无须再次学习。学校也正积极进行课程对接,实现学分互认,缩短大陆班学生赴德获取双学位时间。

深化:溯源可迁移创新力

经过近10年的应用型大学的探索与发展,合肥学院在“应用型”和“地方性”后面,又加上了“创新型”。

2003年,学校开创模块化教学改革,应用型道路已渐趋成熟。17年后的今天,合肥学院又进行了一次螺旋式上升,推动院系融合交叉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精神。

什么是创新?在合肥学院教务处处长王晓峰看来,集成创新能力相较于从无到有的源头、基础创新,优化和升级更应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能力输出的关键所在。“别人造一个东西花1万元,在此基础上增加2000元附加值,最终能卖2万元,这就是一名优秀的产业工程师该做的事。”王晓峰说出了他对集成创新能力的理解,“而这个附加值就来源于学科交叉。”

2017年,学校在经济管理学院中开设经济工程专业,将经济学科分别与建筑、生物能源等工程学科交叉,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在经济和技术交叉领域中完成跨学科相关性任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这里的学科交叉融合是多维而细分的,同样是“计算机+制造”专业融合,在学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下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而在先进制造与工程学院下设有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通俗来说,学计算机的懂制造技术,学制造的也懂计算机算法,但两者偏向各有不同,创新力的萃取来源和导向应用也有所不同,相关行业企业可各取所需。”王晓峰说。

双元制高等教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创设的“职业学院”,发展至今,德国已有近1500个双元制专业,大多数综合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都有固定合作伙伴与他们一起举办双元制专业。

“双元制高等教育与传统双元制职业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培养人才的定位。”吕刚表示,后者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而合肥学院的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国际视野,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多部门跨专业协作,并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卓越产业工程师。“其本质一定是高等教育,学生必须要经历高等教育所特有的学术思维培养过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比重丝毫不能降低。”

这份坚守是合肥学院与企业深度融合后的再度反思。曾几何时,很多企业都对此提出质疑,要求降低理论课程比重,增加实践环节,但学校丝毫未动摇初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有更大作为。”吕刚说。

未来:在“家门口”培养国际化卓越工程师

“我们追求的双元制高等教育,是国际化的。”合肥学院校长吴春梅说,“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全面对接国际化,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培养出国际化卓越工程师。”

之所以能培养出大陆班这样原汁原味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源于合肥这片中德合作的深厚土壤。

2015年,中德两国总理访问合肥学院,在会谈中达成协议,决定在合肥学院设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和基金,开启了学校对德合作的新篇章。

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包括“一个示范校”和“六大平台”。“六大平台”包括中德应用科学学院、中德应用型高校教师能力发展中心、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交流中心、中德人才交流中心、中德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德青年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分别从人才培养、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等多个方面将对德合作成果继续系统深化,进一步增强学校服务地方能力。

德国素有欧洲经济“火车头”之称,在装备制造、汽车、物流等方面优势明显,与安徽经济互补性强,产业契合度高。鉴于此,合肥学院在中德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孵化平台上,先后帮助促成德国博西华、库尔兹、西伟德等一批合作企业项目在安徽落地生根。

基于合肥学院30年对德积淀与智慧资源,2016年,合肥市政府设立50亿元中德合作专项基金,支持中德企业开展技术、资本、经贸合作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源远流长的中德合作关系孕育了合肥学院服务地方的强大能量,而这种能量又成为学校持续滋养国际双元制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好养料。

目前,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双元制高等教育实验班引来众多关注,大陆班在合肥学院的示范效应已逐步彰显。合肥市政府与德国欧绿保集团签订环保产业合作备忘录,合肥学院承担其中人才技术合作工作,与该集团合作设立并运行首个双元制硕士层次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项目。

此外,合肥学院与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的方案也正在紧密磋商。至此,大陆班的实施已在合肥学院校园内实现了与德国企业合作、与国内企业合作及在更高学历层次合作的多维度示范引领。

“从引入双元制教育到双元制教育开始细分深化,从高校主动转型到企业真正成为培养主体,站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前沿的合肥学院,与探索国际双元制高等教育的逻辑一脉相承。”合肥学院党委书记王其东说,“这种探索是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当前,国际双元制高等教育正逢其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主力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