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师云刻:不变的是中国情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03-11浏览次数:308

再见他时,心底洞悉的是性情……

见面才两次,合肥学院的外籍教师云刻教授(Olaf Juerck)就以他的睿智幽默、博学多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云刻的家在德国汉堡附近的一个海滨城市,用他的话说,那里气候宜人,很像中国的海南。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云刻仍然保留了家乡的习惯,会在下午茶时间,品着咖啡,嚼几块曲奇饼干,悠闲地斜叼一竿烟嘴,靠在椅上看书。生活中的他是个很随和的人。他的学生,今年上大四的周翔告诉我们,这个洋老师经常会在冬天穿一件草绿色毛衣,戴着一顶深绿色的帽子,可爱极了。能在寒冬的路上撞着这么一簇绿色,是个多么和谐的情景。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饮食不习惯,然而这对云刻来说并不是什么难题,他喜欢中国菜,合肥学院的食堂里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现在,他还会做一些简单的中国菜。

说起与中国的情缘,云刻说,这是他二度来合肥了,不过,在2002到2005年间,第一次来合肥是因为两国高校的交流需要,第二次,也就是从2007年起至今,是真正被浓浓的中国味吸引过来的。5年时间,他和家人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诸如首都北京、港口海南、古城南京,还有安庆、芜湖、黄山、六安等地。学习过历史、政治学和哲学的云刻对中国文化尤感兴趣。郑和下西洋、中国的造纸术、瓷器等,他向我们如数家珍。在他眼里,老子是一位有意思的哲学家,而孔子则更像一位有意思的社会学家。激动之余,云刻骄傲地竖起大拇指:“中国是唯一的!”

在教育上,尤其是语言教育上,云刻赞成Frage ist gut(德语:有疑问就好)!云刻教授对于中德两国的教育有着很深的感触。他说,在中国,学习靠的是记忆,很多时候学生学的东西是为了考试,而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学过之后要写论文,实践性的论文才作为评分的标准。他说,在欧洲,人们学一样东西不光会学,还经常思考讨论、互动与反射,一般会询问某见事的起因和结果。而中国学生就有点不太会学习,在他所教的学生中就是这样,因此他尽力引导学生们学会更有效的学习。他希望学生在学习上能够举一反三,尽量做多一些思维扩散。在他的课堂上,你会看到很多的分组讨论和互动环节,寓教于乐,相得益彰。云刻感叹,中国学生的优点是很勤奋、很聪明,但应该学会更有效的学习,用功用到点子上,得到更大进步;学会讨论和思考,形成一种互动反射;语言课上要尽量多做对话练习,形成对话式语言教学。现在,每周四晚他都会选一些德国电影放给学生们看,利用聚餐、游玩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说德语。用学生的话说,云刻也是一位很有意思的老师。他还建议,如果中国学生能够学会更有效的学习和询问思考,用功用到点子上,就会取得更大进步。云刻还开玩笑的说,如果他是教育厅长,会改变措施,把德国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想办法把中国几所大学变成世界上最好的。(杨勇 刘形捷)

X